長沙商標注冊中心最新報道:搶注商標現象頻出,別被“流量”迷失了雙眼
隨著氣溫升高,雪糕成為夏季的必備良品,然而某些雪糕在銷售過程中,卻并未將價格標明在顯著位置且消費者購買雪糕時往往不會詢問價格,以至于在結賬時才發現自己拿到了“天價”雪糕。因不少消費者都深受其害,“雪糕刺客”的話題也開始頻頻登上熱搜。與此同時,部分公司也看中了這個話題所涵蓋的巨大流量和商業價值,紛紛搶先將其注冊為商標。
近些年來,搶注商標的事件屢見不鮮。早在2019年便發生了B站up主敬漢卿事件。他的真名被一公司注冊成功,以至于后來每次當他用自己的名字時,都會被告知需要支付巨額的商標使用費。更有甚者,在新東方董宇輝用知識帶貨出名后的第二天,以他名字命名的商標便被上海一公司和某自然人搶注。“雪糕刺客”也不例外。在天眼查app中顯示,該名稱已被自然人李某申請注冊,國際分類為廣告銷售,當前商標進度為申請中。
究其根本,蹭流量搶注商標源于法律意識淡薄。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6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實施下列混淆行為,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系: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響的企業名稱(包括簡稱、字號等)、社會組織名稱(包括簡稱等)、姓名(包括筆名、藝名、譯名等)。”根據上述法律,那些將知名的up主的網名、真名拿來做商標的行為,其本身就已經違反了規定。商標作為識別品牌或服務最簡便和最有效的手段,它代表的是商品的 “臉面”。如果當消費者得知這“臉面”都是違法獲取的,那么又會有幾個消費者會為這“臉面”下的商品買單呢?
同時,對于流量的過度追捧也會導致這些舉措事倍功半。據了解,網絡熱梗注冊商標通過率比較低,即使是通過了且在當時獲取了一些流量,一段時間過后,隨著時代信息的更迭,也難免出現無人問津的局面,既浪費了時間也花費了金錢。甚至,當這些潮流褪去,那些網絡熱梗式的商標不僅不會再次帶來流量,反而還會因為其沒有新意、沒有特色導致消費者對該企業的商品和文化特色缺乏信心從而放棄購買。
無論是企業還是商家都應該明白,一個企業如果想要長久發展,絕不是僅僅抓住現有爆火的人或物,僅僅去了解一個結果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通過爆火的現象去探究其本質的原因。企業只有擁有自身的文化底蘊,才能守住根本,才有可能不受到所謂流量大潮的影響。一個企業的長久發展,在于它自身的文化傳承,無論是商標還是企業文化,更在于其產品的質量與品質。流量是一剎那的煙花,而企業自身的文化才是燃燒不盡的熊熊烈焰。
搶注商標現象的頻出,是各大公司都太過注重流量變現,導致被流量蒙蔽雙眼。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精心釀造、細心打磨、耐心等待,好的商標又何愁不能出現?正視流量的變現,不是追尋于表象,而是去謀求其深度價值。始終與時俱進,卻不被流量蒙蔽雙眼,開創屬于自己的商標,才是企業在流量大潮浮沉中仍能處于不敗之地的重要條件。